流动的文脉,传承的薪火丨第五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在南山启动
灯光与传统交相辉映
非遗与科技完美融合
3月3日晚上
“第五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幕式
‘流动的文脉’非遗展演”活动
在南山区欢乐海岸·水秀剧场举行
拉开了一年一度非遗盛宴的大幕
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华,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曾相莱,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二级调研员刘革,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陈绍华,南山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、副区长蹇娜等出席了开幕式活动。
非遗周“演”“展”“讲”“赛”四大类活动精彩纷呈
近50种特色美味亮相非遗美食展
文化深圳·传承非遗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”作为深圳文化菜单之一,已连续举办四届,通过市区联动、地域互动、社会力量参与,搭建了非遗交流、展演、展示的大舞台。本届非遗周以“流动的文脉”为主题,将传统文化与“水”结合,寓意文化传承如流水般奔流不息,源远流长。
非遗周共有“演”“展”“讲”“赛”四类活动共61项,具有“活动内容丰富、涵盖种类全面、地域特色突出、团队广泛参与、科技元素嵌入”等五大特点。
在当天晚上的开幕式上,云集了14个非遗团队200多名演员及非遗传承人,20个非遗项目在现场精彩亮相。
同时,近50家非遗美食摊位为市民呈上品类繁多的非遗美食集锦,让市民在一饱口福的同时感受传统美食文化的韵味与魅力。参展非遗美食囊括省级非遗合成号云片糕、市级非遗粤式酥点制作技艺、南澳海胆粽及南山区非遗渔二村开丁茶、光明区非遗公明腊味、旧街濑粉、福田区非遗詹氏潮州工夫茶、盐田区非遗五谷芳乳鸽等10余项深圳本土特色美食,还有澳门肉干、杏仁饼、一口酥、港式鸡蛋仔等港澳台地区特色美食。
30个“非遗在社区”示范点18家非遗工坊
深圳非遗保护传承水平迈上新台阶
“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的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文明交流互鉴,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,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。”蹇娜在开幕式上表示,近年来,南山区以“非遗在社区、非遗在学校、非遗在企业”为抓手,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,推动非遗传承工作在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之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。去年年底,“中国茶”申遗成功,南山迅速开启“茶文化之旅”系列活动,探索将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。今年大年初五,南山在南头古城举办“财神来了”沉浸式群众文化活动,将传统的舞龙舞狮与创新的五路财神巡游相结合,营造出欢庆喜庆的节日氛围,让居民群众感受到独具特色、趣味十足的年俗年风。本届非遗周,南山创新融入了现代的科技元素,用沉浸式演绎的方式,结合非遗守护人“源”的文脉旅程,展开与传统非遗的跨时空对话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、“潮”起来。
“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市前列,首创提出了非遗馆校共建的传承发展策略;首创全市非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,打造非遗公益传习课;首创非遗原创歌曲《家园》,讲好南山非遗故事。这三个‘首创’助力深圳市非遗保护传承跑出了加速度。”陈绍华充分肯定了南山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。他介绍,近年来,深圳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发展迅速,保护传承水平迈上新台阶。深圳创建了30个“非遗在社区”示范点,设立了18家非遗工坊,让深圳非遗扎根社区,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在社区找到根和魂。持续打造“欢乐闹元宵”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”等辐射大湾区、影响国内外的非遗品牌活动,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,擦亮了深圳文化名片。
2022年,深圳市的“上川黄连胜醒狮舞”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“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”等4个项目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27项,其中国家级8项;共认定代表性传承人224人,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。
20个非遗项目现场精彩展演,市民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魅力。
在当天的开幕式现场,还为深圳市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、第八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举行授牌。
开幕式文艺展演以沉浸式的形式,通过讲述人、演员及传承人演绎完成,让市民感知体验非遗,激发文化自觉,把非遗与文创、研学、文旅、产业充分结合,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,能够与当下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好地对话,让非遗以更加可亲可感可用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。
舞龙、舞狮、皮影戏、非遗美食……文艺展演一开始,让人目不暇接的演出,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,充分展现大湾区非遗文化的精彩多样。
展演现场还为大家带来了传承了几千年的佾舞,佾舞是华夏礼仪之邦的重要佐证,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。它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佾舞集礼、乐、诗、舞为一体,是传承至今最古老的原始舞蹈,也是中国礼乐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。精彩的佾舞表演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。
在鼓声阵阵的击鼓表演中,融汇了威风锣鼓、安塞腰鼓,与客家山歌相伴。敲锣打鼓庆丰收,风调雨顺盼来年。时间不停地流转,高亢激昂、气势磅礴的鼓声,延续下来的是不变的坚定意志与振奋精神的文化内涵。最后来自香港、澳门、深圳的客家人共同喊出的“客家人”,也让在场的客家人会心一笑,心头涌过一丝“他乡遇故知”的温暖。
粤剧、豫剧、昆曲的表演者,年龄最小者只有4岁,戏曲代代相传,古老的文化在歌声里流传已久。戏曲演员连翻数个跟斗,观众席叫好声成一片。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。
现场还演出了最近火爆的广东特色英歌舞,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勇敢的精神,不畏风雨,永远以旺盛的生命力迎接每一天的到来。
开幕式结束后,观众纷纷表示,零距离接触到这么多的非遗,非常感动。看着这些文化穿越千百年的时光来到眼前,仿佛看见了古人的辛勤劳作与精神上的丰富多彩,经历了岁月洗礼的文化,是那样的充满生命力。非遗以更加可亲可感可用的形式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,让大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浓的魅力。
非遗进校园、非遗在社区、各项非遗专题活动……在随后的一周中,一次次与非遗的邂逅,让起源于生活的非遗项目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,融入市民的生活,让市民实实在在获得生活满足感,让非遗活起来、传下去、走更远。
流动的文脉,传承的薪火。在新时代新画卷上,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。接下来,深圳将围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使命,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,助推非遗融合创新发展。
来源 | 深圳特区报 文丨王志明 吴思敏
编辑 | 杨泽楠 责编 | 董非
审核 | 卢东勃 炎琳
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
往期精彩推荐
本条微信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